聚力“五大振兴” 成功探索河南乡村振兴的“孟津模式”

2019-11-13 08:01 东方今报
  • T大

原标题:聚力“五大振兴” 成功探索河南乡村振兴的“孟津模式”

11月8日至9日,河南乡村振兴“孟津模式”研讨会在孟津县召开。来自省内的专家学者齐聚孟津,共同感受孟津乡村的新变化,谋划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地处河南省中西部,北依黄河、南融洛阳,素有河图之源、黄河明珠之美誉的孟津县,近年来,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突出位置,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先后荣获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十强县、河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等荣誉,成功探索了河南乡村振兴“孟津模式”,并得到了省内专家学者的肯定与点赞。

专家学者点赞乡村振兴“孟津模式”

11月8日至9日,河南乡村振兴“孟津模式”研讨会在孟津县召开。来自省内农业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孟津县相关部门负责人、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党委书记、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支部书记等,共计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期间,专家学者先后走进了孟津县小浪底镇明达村、常袋镇马岭村、平乐牡丹画创意园区、送庄社区等地,对孟津县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返乡创业、脱贫攻坚等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近年来,孟津县因地制宜,积极创新,走出了一条农业提质增效、农村繁荣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在研讨会上,孟津县委书记杨劭春对该县乡村振兴的基本情况、经验做法进行了详细介绍,围绕聚力产业振兴,打牢乡村振兴基础;聚力人才振兴,厚植乡村振兴动力;聚力文化振兴,丰富乡村振兴内涵;聚力生态振兴,提升乡村振兴颜值;聚力组织振兴,夯实乡村振兴保障等方面,成功探索出了河南乡村振兴“孟津模式”。

作为全省粮食核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省级示范县,孟津县坚持立足实际、改革驱动、勇于突破,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居环境整治、农村改革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示范带动了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实施。

通过实地走访和研讨,与会专家学者对孟津县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纷纷为河南乡村振兴“孟津模式”点赞。同时也建议孟津县要结合自身优势和条件,进一步在乡村振兴、品牌打造、突出特色等方面,下好“先手棋”,迈出新步伐。

农旅融合发展,叫响“来孟津耍吧”旅游品牌

位于孟津县境内的省道314,线路两侧是孟津全力打造的“多彩长廊”田园综合体项目,东西长10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该项目已入选国家级试点。驾车行驶在314省道上,两边是成片的育苗大棚、特色蔬菜种植基地、观光采摘大棚等特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孟津县十里香草莓基地就位于“多彩长廊”田园综合体项目内,该基地由孟津县京孟种植合作社创建,占地面积1200亩,共建设草莓大棚420余个,连栋日光温室2座,种植有草莓、樱桃、袖珍西瓜、大鲜桃、酥梨、葡萄、火龙果等,“四季有花、月月有果”。

目前,该基地已发展成为集精品水果生产、采摘体验、休闲观光融合发展的一体化园区,同时辐射带动周边32个草莓种植基地,面积达3万余亩。基地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的管理模式,先后帮助316户农户、176户贫困户走上致富路,带动5000多人创业、就业。

这仅仅是孟津农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现代农业资源和都市近郊优势,大力整合农业园区、田园风光、黄河湿地、经济作物等旅游资源,深化农旅、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推进孟扣路果蔬产业集聚群、小浪底专用线高效特色农业观光带、新310国道都市现代农业观光带、会小路沿黄旅游观光带等四条高效观光农业产业带建设,重点打造黄鹿山小浪底休闲度假区、瀍河休闲观光区等四条沟域经济带,加快推进“多彩长廊”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以产业兴旺推动群众生活富裕。

如今孟津已经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有果”的农旅品牌和万亩优质水稻、万亩孟津贡梨、万亩无公害蔬菜等一批“万字号”农业项目,精心打造了梨花节、桃花诗会、西瓜采摘节等20余个农业观光节会,2018年接待游客320多万人次,引爆了“来孟津耍吧”都市观光休闲旅游品牌。

吸引乡土人才返乡创业,打造“来孟津干吧”新名片

“顺应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变化,要着力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智力支持。”杨劭春说。

为了培育实用人才,孟津县充分利用县职教中心、各镇党校、各村“三新”大讲堂、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资源,开展以实用技术为主的技术培训,尤其注重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培训。

截至目前,孟津全县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市级64家;家庭农场90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00余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省级8家、市级42家,合作社会员达2.1万余人,带动农户3.6万余户。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经营主体,已成为孟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生力军。

为了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孟津县专门出台了《孟津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从准入、税收、土地、融资、激励、环境等方面,制定了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全面落实《就业创业奖补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和其他促进就业创业奖励性政策,先后投入担保基金7000万元,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2亿元。

孟津县一系列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收到了良好效果。涌现出了吕妙霞、杨占通等一大批典型人物,先后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13万余人。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等方式获取了土地流转金、务工薪金、入股股金,户均增收2000余元。如今,“回孟津干吧”正成为继“来孟津耍吧”之后的孟津新名片。

巧打“文化牌”,激活乡村振兴新路径

今年9月23日,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主会场活动在孟津县朝阳镇卫坡村举行。伴随着农民丰收节的启幕,正式对外开放的还有洛阳魏家坡乡愁博物馆。

据了解,该乡愁博物馆依托卫坡古民居建设而成,由魏氏祠堂、“文治武功魏氏千秋”、“洛阳水席魏家风采”、“河洛文明源远流长”、“乡愁宗亲乡望丰收”、“传风承脉书院茗香”等几个展区构成。以乡情、乡愁、乡望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河洛地区知名古建筑、古文化、古风俗、古技艺等,用来留住记忆,弘扬农耕文化和中原文明,游客在感怀古今的同时也能了解历史、品味乡愁。

类似卫坡村这样,通过打“文化牌”推动乡村振兴的典型还有很多。朝阳镇南石山村,通过盘活“唐三彩”特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年产值超3亿元,成为文化致富的有力典型。平乐镇平乐村以牡丹画产业发展为龙头,年销售牡丹画40万幅,销售收入达1.5亿元,探索出了一条依靠文化传承建设美丽乡村的发展模式,入选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之一。

近年来,孟津县大力推动文化发展、文明创建,着力夯实乡村镇的“硬支撑”。在全县范围内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说、写”工程,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文化街道、主题小游园、价值观宣传一条街”建设工程。先后建设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镇级实践所10个、村级实践站28个,家风家训展示馆22个。全面完成基层文化服务中心提升改造,建成镇级城市书房12座,村级文化广场336个、乡村主题游园132个。

与此同时,深入挖掘剪纸、杂耍、书画、戏曲等民间艺术、民俗活动,通过挖掘文化底蕴,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保护乡土文化特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农村充满了文化气息,变得别具韵味。

一幅牡丹画,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位于孟津县平乐镇的平乐村,村子里几乎每一位农民都能画出栩栩如生的牡丹画,被称为“中国牡丹画第一村”。作为洛阳市文创产业的典型代表,平乐农民画家不仅绘就了脱贫致富的好日子,还描绘出了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

走进中国牡丹画创意产业园区,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门楼,统一汉魏风格的装饰,看起来蔚为壮观。步入其中,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不少农民画师正在练习作画。

据洛阳平乐牡丹书画院院长郭泰森介绍,村里最早开始画牡丹是从1983年开始的。那一年洛阳市举行了第一届牡丹文化节,他和哥哥郭泰安到王城公园看牡丹,回来以后有美术功底的哥哥郭泰安开始画牡丹,并把牡丹画拿出去销售。后来在哥哥的影响下,郭泰森也开始画牡丹。

当时,改革开放之初,农民生活尚不富足,画牡丹能赚钱的消息迅速传遍平乐村。为了带领村民致富,在郭泰安的组织下,村里办起了培训班,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开始放下锄头,走入画室练习画牡丹。经过多年发展,文化氛围浓郁的平乐村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民画师。到2007年前后,在当地政府扶持下,平乐牡丹画开始步入正轨,老一辈画师不断走上讲台,为村民培训牡丹画、传道授艺,平乐牡丹画声名渐起,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

目前,平乐牡丹画画师队伍人数已达到1000多人,其中专业画家150人,每年有40余万幅作品从这里行销全国,远销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如今,牡丹画不仅给村民们带来了致富增收,还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带动了加工、包装、快递、旅游、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随之而来,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显著提升,村容村貌生了明显的变化。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振兴的颜值担当

走进孟津县小浪底镇明达村,放眼望去,整个村子都被绿植环绕,村庄道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都是统一的朱红色院墙,颇具规模。成排的鸡冠花,沿着道路两侧一直蜿蜒到村子内部,明达村俨然成了一座被花海环绕的村庄。

按照孟津县委提出的“村内村外不见垃圾,房前屋后见缝插绿,厕所污水一并治理,清洁家园人人出力”工作要求,明达村将党建、精神文明、乡村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打造党建小游园、党建一条街。 目前,全村共完成“三改”300余户,铺设污水管网6800米,栽植翠竹、雪松等35000 余棵,种植鸡冠花、太阳菊等花草15000余平方米,打造了设施完善、整洁干净、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明达村不仅村容村貌改善了,民风淳朴了,邻里关系融洽了,更是市县连续多年的零上访村。村集体经济也实现了零的突破,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0万元,而这些资金又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孟津县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十分注重生态振兴,大力推行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通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的通道,让生态成为摇钱树,让田园风光、秀美乡村成为聚宝盆。先后开展垃圾清零、一村万树、厕所革命、拆违治乱等工作,累计建成镇级垃圾中转站点16个、污水处理厂8个,村级垃圾中转点230个、污水处理站33个、人工湿地7处,新铺设农村污水管网22.1万米,年度1.45万座旱厕改造任务全面完成,使得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如今,孟津乡村已成为令人向往的美好家园。

强化基层党建引领,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组织振兴,近年来孟津县聚焦农村社会的新变化、新矛盾、新问题,以“组织振兴、治理有效”为目标,积极构建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进村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

常袋镇马岭村位于洛阳市北部丘陵山区,下辖4个自然村、9个村民组。近年来,马岭村通过采取党建引领、三治并进、服务群众等措施,不断探索完善三治并进的乡村治理体系,提高村两委引领群众依法致富的能力,夯实法治基地建设和服务广大村民的水平。初步构建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格局,打通了为群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也叫响做实了“有困难找党员、要服务找支部”服务品牌。

朝阳镇现有党员2061名,而这2061名党员却将全镇几万名群众紧密地连在了一起——“红白大事必到、生病住院必到、急难重活必到、代办事项必到、思想波动必到”,党员的挂钩入户形成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无死角服务”。

与此同时,孟津县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成立镇级集体经济合作联社10个,村级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228个,全县有集体经济收入的农村(社区)达到220个,占96.5%,其中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达到196个,占89%。启动“支部连支部、同奔小康路”活动,建立“组织联村、支部联组、党员联户”脱贫帮扶机制,选派63名第一书记和2000余名帮扶干部,成立了209个村级脱贫攻坚责任组。

截至2018年底,全县已实现6369户18714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降为1.9%,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如今的孟津,正在向着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目标迈进,一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映入眼帘。(记者郭帅张超飞/文张欢欢/图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