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0/0
  • 不到现场不写稿的“草鞋记者”

    78岁的张希才老人是贵州省雷山县西江镇黄里村人,在当地可是名人。最初大字不识的张希才通过两次6个月的扫盲夜校学习而脱盲。1985年,他采写的第一篇稿子《为英雄的妈妈排忧解难》在贵州日报发表。凭着对新闻报道的热爱,他通过自学干起了“农民记者”,一干就是32年,至今已发表了7000余篇(幅)报道,张希才因此被多家媒体聘为通讯员、特约记者,被当地民众称为“草鞋记者”。张希才对新闻真实性有着高标准的要求,他给自己定了一个铁的规则:不深入现场采访不写稿。 图为11月7日,张希才老人胸前挂着相机走在采访的路上。 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 不到现场不写稿的“草鞋记者”

    “草鞋记者”张希才接到电话说有采访线索,喜笑颜开。 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 不到现场不写稿的“草鞋记者”

    11月7日,天下着细雨,张希才老人走在采访的路上。 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 不到现场不写稿的“草鞋记者”

    张希才老人在雷山县排卡村传习所内采访国家级非遗苗族芦笙制作技艺传承人莫厌学。 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 不到现场不写稿的“草鞋记者”

    张希才老人采访2017年雷山苗年开幕式所需芦笙准备情况。 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 不到现场不写稿的“草鞋记者”

    张希才老人在采访本详细记录各种数据。 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 不到现场不写稿的“草鞋记者”

    在排卡村,张希才老人采访苗族妇女芦笙制作情况。 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 不到现场不写稿的“草鞋记者”

    在采访回程路上,张希才老人到固鲁苗寨草莓种植园采访。 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 不到现场不写稿的“草鞋记者”

    张希才老人三十二年来刊发在报纸上的文章,他都用心剪报收集,一共35本。 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 不到现场不写稿的“草鞋记者”

    11月7日,张希才老人在展示他1985年获得的第一笔稿费通知单,当时1元的稿费,他至今回忆起来仍兴奋不已。 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 不到现场不写稿的“草鞋记者”

    张希才老人整理32年来获得的各类证书,他最中意的是因新闻采写获得的证书。 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 不到现场不写稿的“草鞋记者”

    张希才老人近几年在雷山县宣传部帮助下,学会使用电脑,因为不会打字,他写稿是通过鼠标在手写软件上完成的。 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 不到现场不写稿的“草鞋记者”

    电脑里的这幅2008年抗凝冻工作照,是张希才老人记忆深刻的一次采访,他因采写优秀稿件获得黔东南州颁发的先进个人荣誉。 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