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中国传统志怪故事
- T大
原标题:图解中国传统志怪故事
《中国志怪故事》封面 鱼笛绘
近期,由中国图书进出口(集团)总公司策划、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志怪故事》面世。《中国志怪故事》用带有志怪小说语言特色的白话文写作,每个故事都配有若干幅8开跨页插图,用图文的形式进行讲述,选取了《聊斋志异》、《列异传》、《搜神记》、《太平广记》、《子不语》等志怪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故事。
志怪小说是中国小说中极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其自魏晋南北朝肇始,到清代极盛,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可谓是人尽皆知。志怪小说曾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颇受人们喜爱的消遣方式。在其短小的篇幅中既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又有立体多元、个性鲜明的人物,让人读起来颇有欲罢不能之感。
自《庄子》中出现“齐谐”(《庄子》中所提及的志怪文本)、《列子》中出现“夷坚”的称谓开始,中国便有了“志怪”之作。尽管鲁迅称这些“然皆寓言,不足征信”,但恰说明即便是先秦古民,仍然对于超出其认知的人和事有独特的喜爱与要求。在文学意义上的志怪小说出现之前,人们通常把记载神奇之事的作品称为“神话”。
至于魏晋,则出现了真正可以称为志怪小说的作品。先民自上古进行巫祝活动,至于秦汉时期又多流行神仙之说,而魏晋时期,小乘佛教也逐渐兴盛起来。所以自此时开始至于隋代,时人创作了许多鬼神志怪之书。这时的作品并非作者有意虚构出的小说作品,而是“当时以为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事,与记载人间常事,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两晋时期较为出名的志怪小说作品有干宝的《搜神记》等。
到了唐代,小说虽然仍然离不开“搜奇记逸”,但是文辞的华美程度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民间大受欢迎。这些作品多收录在成书于宋代的《太平广记》中。《太平广记》采摭宏富,收录图书344种。到了清代,则出现了似蒲松龄这般“离经叛道”之人,写下了大名鼎鼎的《聊斋志异》;亦有壮年便辞官归家的袁枚以“子不语”为题写下了许多“非主流”但是读起来精彩绝伦的故事。纵看之下不难发现,虽然在儒家文化“怪、力、乱、神,子所不语”观念的影响下,志怪故事一直都不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主流,但是它们颇受欢迎而一直延续且广为流传。直至今日,志怪故事依然有不少拥趸。
《中国志怪故事》一书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也能说明这个问题。这套书从《聊斋志异》、《子不语》、《河东记》、《列异传》、《幽冥录》、《太平广记》、《搜神记》等书中精选近百篇具有代表性的志怪故事,并为每个故事中具有代表性的情节桥段配以8开跨页全彩插图,形成了一本画册一样的故事书。
记者采访到了全程参与策划、制作这本书的编辑杨陆,她做这本书也深受小时阅读志怪故事的影响。
杨陆是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的,由于美术专业背景,让她对书的配图有很高的要求,终于有一天,她对画的喜爱、对志怪故事的喜爱堆积在一起,产生了做一本志怪故事画册的念头。于是杨陆找到了这套书的文字作者胡典谱,用既有古韵又明白易懂的语言呈现经典的志怪故事。杨陆还找到了几位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90后画师,这些画师在创作中既有中国画的古风,又融入了一些更容易让当下年轻人接受的日式元素。从接受的角度看,当下的年轻人深受日本漫画的影响,融合这样的画风更能引起年轻读者的关注和他们对于中国传统志怪故事的兴趣。
在故事的选择上,《中国志怪故事》的原则是“耳熟能详、积极向上”。书中选的第一个故事《促织》来自《聊斋志异》,这个故事还曾出现在中学语文的读本之中。宣德年间的秀才成名因为无法完成进贡蟋蟀的任务而发愁,好不容易寻得一极品蟋蟀,却被儿子不小心踩死。正在焦头烂额之际,突然发现其子坠井昏迷。不久便在院中发现一只善斗的蟋蟀,进献蟋蟀之后获得了重赏。一年之后,成名的儿子苏醒过来,自称梦中自己成了一只善斗的蟋蟀。故事对当时黑暗的封建政治进行了含沙射影的讽刺,也有对于父子亲情的描摹。
杨陆告诉记者,很多知名的志怪故事被改编过多次,也让人们已经忘记了故事的原貌,而这套书则能让很多人重新认识故事的原貌。《中国志怪故事》中所选的故事都有着“行善则有好报”、“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舍己为人”的正能量内核,“希望更多人能在知道志怪故事原貌的同时被感动。”杨陆笑着说,“因为这些故事的正能量内核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适用。这些故事中表现着最美好的愿望。”